教牧文章
2008年8月17日 星期日
禱告真的會讓事情改變嗎?
【美國編譯】禱告,是我們基督徒在面臨很多困境與艱難時常常做出的回應。我們從心底裡很自然的希望透過禱告讓事情改變如我們所希望的。但是如何看待我們困 境中的禱告呢,特別是當我們的禱告好似沒有得到上帝的應答時?本文為世界著名佈道家葛培理牧師在最新一期《我的答案》(My Answer)專欄中對於一位信徒在此方面疑問的回覆。
問:多年來,我們家廚房的牆上都掛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禱告令事情改變」。但最近我們一直在經歷這一些很艱難的時刻。坦白的說,我開始懷疑禱告真的會讓事情變得不同。到底禱告是否會讓事情改變呢?——W.F
答:你真正懷疑的——我猜測——其實是上帝是否真的聽了你的禱告——我想向你保證上帝他聽了。原因是他愛你並且他想給你最適合你的。
那麼,這是否就意味著上帝總是按照我們所以為的方式回應我們的禱告呢?不,不是這樣的——原因是他能夠看到整幅圖畫,但是我們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我們以為我們知道什麼是最適合我們的——而且很多時候我們是這樣以為的。但是很多時候上帝知道我們所祈求的並非是我們所真正需要的,甚至它很有可能對我們 有害。因為上帝愛我們,所以他有時會對我沒的要求說「不」。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禱告時必須始終尋求上帝的旨意。是的,把你的要求想上帝訴說,與他分享你的重擔。但超乎這些最重要的是,禱告祈求上帝的旨意行在你的人生中。聖經說:「我們若照他的旨意求什麼,他就聽我們。這是我們向他所存坦然無懼的心。」(約翰一書5:14)
禱告是否會令事情改變呢?是的——但這是當我們真正尋求上帝旨意的時候。有時上帝會改變情況,你祈求他這樣做並不是錯的。但是有時上帝會改變我們,從我們 裡面堅固我們,而且增加我們的信心,從而讓我們可以得勝人生中的艱難時刻。把耶穌基督和他的旨意放在你人生的首位,然後相信上帝是行在你前面的,並且他會 向你顯明他的旨意。
(編譯自Christianpost)
2008年5月25日 星期日
2008年3月18日 星期二
2008年3月16日 星期日
廉價恩典帶來教會的沒落
馬丁路德在祖家德國發起宗教改革運動後,德國信徒曾如第一個世紀使徒時代的信徒般同心禱告、讀經及讚美主,以致當年的德國教會得到大大的復興,全國得救人數天天增加,甚而挑旺整個歐洲教會的火熱心,使神國福音得到廣傳,惠及萬邦。可惜的是,今天的歐洲、今天的德國,基督徒已成為境內的少數份子。信徒人口年年大幅下降。宏偉的禮拜堂不再是主所稱為的「禱告的殿」,而只成為各地遊客前來觀光的旅遊勝地。英國更有不少荒廢多年的大教堂被回教團體收購改作回教寺。
為甚麼會如此?為甚麼教會人數會由盛而衰的凋零?為甚麼信徒生命會一蹶不振? ...more
2008年3月14日 星期五
從基督徒社會運動觀點看公民社會
※ 作為「公共事件」的基督教
基督教與公共領域之間的關係,是今日教會需要不斷思考的。今日普世教會盛行的思潮,我們稱之為公共神學(public theology),事實上這也是基督教當初開始發展時的主軸。在當時的社會處境中,基督教的傳播是一個「公共事件」(public event)。在《使徒行傳》26章26節,當保羅被當時加利利的「傀儡王」亞基帕(Agrippa)審問時,他提出的辯解:「相信每一件事王都注意到了,因為這些事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意思是說,你知道我們這個信仰,並不是發生在一個隱私的場所("this was not done in a corner",見NRSV)。確實,信仰不是發生在一個隱私的角落,基督教之所以會為人所知,是因為它發生在公共的領域。基督教的這個「公共」特質是了解教會的起源和發展的關鍵。事實上,作為一位宣揚「上帝國」信息的政治犯,耶穌就是以「猶太人的王」(約翰福音19:19~22)的叛亂罪名被起訴,被羅馬兵丁釘死在十字架上,他的死當然是一個公共、政治的事件。 ...more
2008年3月13日 星期四
愛神律法的人有大平安!
那麼,為什麼聖經說:愛神律法的人會有大平安呢?我們到底要愛神的哪一種律法才會有大平安呢?而在新約時代的基督徒還需要守任何舊約的律法嗎?新約時代的基督徒仍然需要喜愛和遵守神的律法嗎? ...more
2008年3月9日 星期日
2008年3月7日 星期五
從神學角度看生命之始 挑戰「胚胎不是人」的迷思
上週六(2月24日)舉行的首屆灣區華人教會生命研討會上,主辦機構路加傳道會的台灣總會執行委員兼擁有三一神學院生命倫理碩士的張立明醫生,以「人之初——胚胎算不算人?」為題,通過神學角度來證明人在母腹中的第一天已經賦予與神聯合的生命。 ...more
2008年2月28日 星期四
向親人傳福音
馮秉誠牧師傾囊相授「向親人傳福音」之秘笈
資料來源 基督日報
[美國消息]知道向誰傳福音最難嗎?是猶太人?回教徒?還是堅守無神論的人士?其實這些都不是準確答案,按馮秉誠牧師的話講,「向自己的親人傳福音最難!」如果基督徒信主後生命沒有改變,反而更難讓自己親人信主。
日前,北美真道培訓中心主任、暢銷書「遊子吟」作者馮秉誠牧師,在亞特蘭大華人基督教會分享了「向親人傳福音」之秘笈。他表示,其實向陌生人傳福音一般相對容易些,但是對於自己熟悉的人反而感到困難。
原因在於親人、朋友們往往對我們信主前的生活光景暸如指掌,自己的缺點、軟弱看得非常透徹。因此如果基督徒的行為、生命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即便講得再完美,也很難讓親人信主。
馮牧師說,傳福音都是需要聖靈的工作,無論開口與否,基督徒每天的生活都是在向親人作見證,自己好比「魚缸�的小魚」--其一言一行皆在他們眼中。所以基督徒行為本身就是生命的自然流露。
這亦符合傳福音的精義:以生命見證生命、以生命影響生命和以生命拯救生命;傳福音的過程就是生命傳遞的過程。所以每個基督徒都要追求靈命的成長和更新。
回到生命更新這一點,馮牧師希望弟兄姊妹能夠順從聖靈的帶領,透過勤奮的讀經、禱告、團契生活來裝備自己,讓聖靈感動自己,親口說話。此外,亦要注意追求聖潔、力戒驕傲、誠實無偽及充實知識,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啟之於靈。
最後還要做到持之以恆、鍥而不捨。不要怕被拒絕、傷害,要好好的禱告、祈求神開路,並讓他們能夠聽得明白,也為自己祈求屬天的智慧,及該說的話,不論是家人、親戚都是一樣的,唯有靠著聖靈的工作才能感動他們歸主。
物色和培育領袖須知
資料來源 基督日報
[香港消息]培育領袖接班人,不論在公司、教會和機構,都視爲相當重要。很多身爲領袖的人會問,那麽培養其他領袖需要做什麽?上週舉行的「百萬領袖使命」香港大會上回應了此問題,教導訓練領袖的步驟。
「百萬領袖使命」課程由被譽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領袖訓練大師」麥約翰牧師(John Maxwell)所創立,其課程的特色就是具強的轉移性,即領袖能夠通過課程培育其他人。會議中訓練員Jerry McCamey指出,真正的領袖懂得辨認那些是可造之才,並懂得怎樣裝備其他領袖。
領袖培育是大挑戰 卻不可或缺
領導任務中最大的挑戰就是培養更多的領袖,訓練員表示,物色有潛質的領袖是個挑戰,引導他們是個挑戰,訓練他們是個挑戰,但必須要去做。教會的未來聯繫於能否培養更多和更好的領袖。摆在眼前的問題不是如何加増教會的人數,而是如何透過培養領袖去培增領袖。
保羅展示的領袖培訓的圖畫
講員透過提摩太後書2章1-26節展示保羅所描述關於領袖培養的圖畫,領袖是教練,去訓練和裝備那些忠心的人;領袖是精兵,要忍受困難,聚焦使命;領袖是運動員,要遵守紀律,以正直教導別人;領袖又如農夫辛勤耕種,令人在關顧下成長;領袖又如工人,學習努力地掌握神的話語;又如器皿,以至神可以使我們成就祂最美好的旨意;領袖是主的僕人,順服謙卑,溫和待人。
如何發掘領袖?
講員介紹有領袖潛質的人通常有的10 個特點。第一,他們能夠影響別人,留意他們影響那些人,多少人,何時有影響力;第二,他們向過程挑戰,停滯不前會感到忐忑不安;第三,他們被異象驅動,有異象的人少講多做,心中有一團火去實踐夢想;第四,他們與人關係良好,因爲他們領悟到人的價值,能與人建立關係;第五,他們可以在壓力下揮灑自如,因爲體現出領袖的價值在於他們能做什麽能忍耐什麽;第六,他們善於解決問題,從一個人處理的問題有多大能判斷出他的能力有多大;第七,他們有效與人溝通,與別人溝通的時候,能夠改變別人的思想、感受和行動。第八,他們有自信,相信自己能夠逆轉乾坤,並且希望證明給別人看;第六,他們擁有積極、僕人和持久的態度;第十,他們凴結果作檢討,領袖希望獲得別人的尊敬是因著自己的成果,而非自己的地位。
培育領袖之前先檢查自己
在培育領袖之前,要問問自己以下問題:我的生命是否值得別人學效?我願不願意為別人傾倒生命?我如何將自己的力量傳達給別人?我揀選的人有什麽潛質?我倆在個性和使命上是否配合?這位準領袖現在正影響著什麽類型的人?
培育領袖七步驟
第一, 智慧選擇合適的人,應選擇非常渴望改善、並有大潛質去產生改善的人。
第二, 適當挑戰他們,叫他們去解決一個難題,而這個挑戰應該是個人性、可達成、可量度和重要的。因爲有潛質的領袖應接受挑戰,而非單單接受教導。
第三, 慷慨地將資源投資在他們身上,這些資源可以是書籍、意念、陪練、影音記錄或訓練,幫助他們吸收從會議或研討會中學到的東西。
第四, 讓他們從旁察看你如何領導,這樣在你希望他們學習的事上,讓他們見到你的榜樣。同時作爲領袖本身,要在人際、技巧、做決定、做計劃和傳遞異象方面成爲別人榜樣。
第五, 發掘他們的長處經常鼓勵他們。找出神給他們的恩賜,鼓勵他們以這些恩賜來領導,並肯定他們的優點。
第六, 賦予他們責任和權力,讓他們去達成。因爲準領袖最終要肩負責任,而不是聽命於你。
第七, 定期與他們做檢討,平衡你對他們的期望和實際觀察所得。
内容取材自「百萬領袖使命」香港大會訓練手冊
十二個「屬靈定見」(
「環境倫理的思潮與實踐」系列介紹
教會如何處理糾紛
華理克牧師談教會如何處理糾紛
前言: 由華理克牧師(Rick Warren)創辦並領導的馬鞍峰教會,會友從只有兩位即華理克牧師和他的房地產經紀開始,二十年間成長到今天的一萬七千人以上,教會年度預算一千九百萬,有三百三十位全時間同工。這期間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教會同工同心合一。
神總是祝福齊心成為一體的教會。馬鞍峰教會從只有兩位同工發展成今日一萬七千人以上的教會,其間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同工之間同心合一。许多教會有很大潛力,但是把很多時間和經歷都耗費在內部紛爭上,以致於不能得神喜悅。
聖經教導教會要聯合成為一體的經文比教導地獄和天國的還要多,可見聯合非常重要。教會是由人組成的,可是人卻不是完美的,因此人與人之間時常陷入紛爭。發生紛爭的時候,牧師就要有智慧地進行處理。以下有六條原則處理紛爭:
1. 要避免引起紛爭的情況發生
提摩太後書2:23-24:「惟有那愚拙無學問的辯論,總要棄絕。因為知道這等事是起爭競的。然而主的僕人不可爭競,只要溫溫和和的待眾人,善於教導,存心忍耐。」作為教會引導人,牧師應為眾弟兄姐妹樹立良好的榜樣,遠離辯論。即便是很小的爭論也不要加入,不要在所爭論問題上作出任何判斷,要始終把談話焦點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2. 教導起爭辯之人悔改
提摩太後書2:25-26:「用溫柔勸戒那抵擋的人。或者神給他們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叫他們這已經被魔鬼任意擄去的,可以醒悟,脫離他的網羅。」絕大多數牧師不喜歡起衝突,但是問題本身是無法逃避的。牧師要以溫柔的心勸誡起爭競、抵擋教導之人。
3.告誡起紛爭之人,要讓他們知道紛爭也會敗壞聽見的人
提摩太後書2:14:「你要使眾人回想這些事,在主面前囑咐他們,不可為言語爭辯。這是沒有益處的,只能敗壞聽見的人。」
4.為教會和睦祈求
保羅在腓立比書4:2做了很好的榜樣。「我勸友阿爹和循都基,要在主�同心。」腓立比教會�有兩個姐妹名叫友阿爹和循都基,個性非常強,給教會帶來了不少爭端,保羅在這�勸他們要在主�面同心。因為爭辯不僅僅傷害當事人,而且對危害整個教會的和睦。各位牧師要效法保羅,為引起爭辯的弟兄姐妹不住代求。
5.必要時用權柄責備起爭競之人
保羅在提多書2:15-3:1中說:「這些事你要講明,勸戒人,用各等權柄責備人。不可叫人輕看你。你要題醒眾人,叫他們順服作官的,掌權的,遵他的命,豫備行各樣的善事。」有時牧師需要正面面對起爭競之人。
6.若有人實在不聽勸戒,把他們逐出教會
提多書3:10-11:「分門結黨的人,警戒過一兩次,就要棄絕他。因為知道這等人已經背道,犯了罪,自己明知不是,還是去作。」除非不得已,沒有哪一位牧師願意這麼做,然而為了維護教會的一體性,有時把製造麻煩的人逐出教會是必要的。
聖經告訴我們,隨著教會增長,撒旦的分裂勢力會逐漸滲入。即使有些信徒原本是好意,也有可能被撒旦利用傷害基督的身體。牧師作為神所揀選的牧人,要保護會眾遠離撒旦攻擊,以免被撒旦利用,成為製造不合的工具。這是神給眾會牧的呼招和使命。
華理克是美國南加州馬鞍峰教會的創立牧師,這個教會是美國最大型、著名的教會之一。華理克牧師所著的《標杆人生》名列《紐約時報》暢銷書首位。《標杆人生》和《標杆教會》被評為改變二十世紀的100本基督教書籍之一。另外,華理克牧師也是互聯網社區Pastors.com的創始人,這個網上社區主要為眾會牧服務。 李倩倩
linda_li@gospelherald.n
猶太人眼中的基督徒
拉比牧師現身分享─「猶太人眼中的基督徒」
猶太籍拉比牧師柏偉志(Ariel Berkowitz)應邀來台主領特會。 (圖: 基督日報) |
猶太人到底如何看待基督徒?當教會高呼要把福音傳回耶路撒冷時又該注意些什麼?猶太籍拉比牧師柏偉志(Ariel Berkowitz)自去年來台主領利未記研經特會大獲好評後,此次再度應台北真理堂之邀,主講民數記研經特會「信心之旅」,並於晚間向有志宣教弟兄姊妹們分享、介紹今日猶太人和他們與基督徒間的關係。
要了解猶太人對基督徒的看法,除了透過聖經記載早期兩者間的互動、傳統對外邦人的態度外,柏牧師特別提到當年歐洲基督徒逼迫猶太人的悲劇所留下難以抹滅的影響,使今日猶太人多對基督徒抱持容忍,忍耐他們在生活週遭的存在,懷疑、不信任他們,和保持距離、反其道而行的態度。「今日猶太人的神學大都是回應基督教,刻意與其相反的神學。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拒絕真理,而是他們在拒絕基督教。」柏牧師無奈地說。
此外經過幾世紀的逼迫,也有部分猶太人為了生存,選擇同化—既然打不過,不如加入他們。譬如在美國,我就接受美式文化,做個100%的美國人。這造成了另個悲劇,柏牧師直言,「因為神揀選人,是讓我們分別,而非同化。」然而這些心態,現在慢慢有了轉變,2000年開始由於以色列境內巴勒斯坦人的叛變,自殺炸彈等暴力活動頻傳,使當地旅遊業完全停擺,就在這樣一個孤立、又遭國際誤解的時刻,仍然願意前往當地拜訪的,不是別人,就是福音派的基督徒。「以色列民眾注意到這點,甚至有猶太報紙寫道:福音派基督徒是以色列真正的朋友。」柏牧師說,「雖然速度緩慢,但猶太人正慢慢開始學習信任。」
而猶太人與一般基督徒間除了種族差異外,還有文化的差異,許多我們習以為常、視為當然的東西,譬如在聚會處掛十字架、身上配戴十字吊飾,都只是我們的文化,柏牧師叮嚀,「傳福音時,你不能強迫他們接受你的文化。」此外,更加要注意的則是神學基礎的差異,意即對猶太教三大柱石的認識:
A一位神
猶太人對基督教常有的誤會是基督教為多神教的信仰,此話怎講?原來造成這樣離譜誤會的原因就在於對三位一體神性的表達,中古時期基督教藝術常將神畫成滿頭白髮的老人、年輕的耶穌和象徵聖靈的鴿子並列,再加上對馬利亞的描繪,讓看到的猶太人大感困惑,到底你們所信的神是怎樣的呢?而一般詩歌中常出現的「我的神竟為我而死、為我誕生」等詞句,也令猶太人不解,「神會死嗎?」諸如此類表達用語、對「道成肉身」的說明都是弟兄姊妹在見證信仰時需要特別注意的。
B以色列
早期教父發展出來的「替代神學觀」,認為猶太人對神不再重要、已經被神放棄,地位為教會所取代(新以色列)的說法,在柏牧師耳中聽來格外刺耳,「如果有人對你們說在神眼中你已不再重要,因犯錯的緣故為別人所取代,你還願意相信這樣的神嗎?如果真是這樣,我想在座許多人都要憂心。」
C妥拉
「妥拉」是猶太人信仰重要的教導,在不少神學院教師口中「妥拉」被簡化為「律法書」。雖然「妥拉」主要是描述摩西五經的內容,但那並非律法,柏牧師指出,而是告訴以色列百姓神是誰、怎樣作才能蒙福、如何吃穿作息的神的教導。由於早期翻譯的錯誤被譯為律法,讓人以為其與恩典相對,「但妥拉不是教導律法的文件,同樣是恩典的文件。」柏牧師強調,並表示「今天很多猶太人無法接受基督教就是因為錯誤訊信的傳遞(以恩典取代『律法的妥拉』),讓他們誤以為賴以維生的妥拉將被新約所取代。」
柏牧師於最後總結時表示,明白、注意到這些神學、文化的差異能減少我們在接近猶太人時的阻礙,而他也對華人信徒有更大期待,「與西方宣教士相比,猶太人更易對華人打開心胸。」他鼓勵與會聽眾都能多關心猶太事工。
真宗教之誤用 (Abuse of True Religion)
| ||||||||
|
領袖風格多類型 你是哪一種?
于嘉豪 / 基督日報記者 | |
2008年01月16日10時59分 (PST) |
1月13日百萬領袖使命香港大會香港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舉行,圖為訓練員Jerry McCamey,他為印第安納波利斯市加略山教會主任牧師,對宣教極有負擔。(圖:大會提供)
「百萬領袖使命」課程第四次訓練日前在港舉行,講及屬靈領袖除了注重内在素質,比如禱告、發揮恩賜之外,亦要發掘自己獨特的領袖風格,然後好好運用來榮耀神。
領袖和偉大的領袖的討袘?#34886;人思考好的領袖風範:偉大的領袖會轉變他的風格,但不會轉變他的原則;持久的領袖透過觀察他被領導的群衆來決定領導的風格。
領袖的角色是什麽?美國前總統卡特之妻羅薩琳有句名言講得好:「領袖帶領別人達到他們盼望的境界;偉大的領袖帶領別人達到的不一定是他們所達到的,而是他們應該達到的境界。」
然後衆人學習五種不同的領袖風格:
「支配型領袖」流於強硬,有時候過於強迫性,常被稱爲「老闆」,必須以愛心融合;慣性的支配型風格將會引致跟隨者多怨恨,有人離開組織,因爲引起恐懼的氣氛降低生産力。為支配型領袖工作的人需要注意不要凡是看作針對自己。
「磋商型領袖」與人討論要做的事,容易被跟從。磋商是重要的,如約翰•麥斯韋爾博士所說,「促進聯繫的法則;領袖先感動別人的心,才要求他們伸出援手。」但磋商亦要關注幾個原則,磋商最理想的結果是三贏局面,磋商之前應懷著高度期望,亦要清楚明確你想成就什麽,不想要什麽,人事要分開處理,對一些從未考慮過的建議要小心衡量,檢討決定時候,要定下時限並實質方法。
「説服性領袖」通常爲人親切,考慮跟隨者的需要,這樣的領袖令人信服口服,因爲他們得到別人為他做事情是因爲跟隨者想要做。雖然説服有以甜言蜜語使人信服的意思,但是其原則不容忽視,包括熱忱為根、忠誠為基、自信為要、洞徹為、明辨為鑒和愛心為勵。
「榜樣型領袖」透過以身作則去領導,訓練新人的過程包括學徒訓練,領袖先去做,讓跟從者從旁觀察,然後跟從者去做,領袖在旁觀察並予以鼓勵,最後跟從者能自己去做並再教導別人。但這種領袖曉得,不能帶領別人超越自己所能及的境界。
最後一種是「授權型領袖」,這種是長期領導的最有效方式,領袖得到別人為他做事是因爲跟隨者感到自己能夠做得到。講員表示授權型領袖的特色是他們擁有異象,有僕人的心態,他們本身有極好的自我形象,具透明度,信任人,懂得發展人才。但是權力的危險在於擁有的人想要力保如命,有個規律是「那些以權威自居和爭權奪利的人,很快會喪失權勢;唯有那些將權力下放的人,才會更有權力。」
不同類型領袖對領袖有不同要求,發揮得好產生好效果,發揮不好則帶來負面效果。比如支配型領袖對被帶領群衆產生積極作用時能即見行動,負面時候則是消極被動;説服型領袖積極方面是求勝態度,消極方面則是被帶領者依賴領袖;授權型領袖消極方面亦會產生群衆過於依賴。
不要忘記之前講過,持久的領袖透過觀察被領導的群衆來決定領導的風格,所以你要思考什麽時候採用哪一種風格。
「百萬領袖使命」香港大會詳情: http://www.mlmhk.org
福音的攔阻--各種的偶像
| ||||||||
|
攔阻教會增長的七大因素(三)
全威 / 基督日報記者
2008年01月15日08時02分 (PST)
資料來源 基督日報
教會增長一直是基督教界的熱門話題,许多在此領域獲得卓越成就的牧者紛紛獻計獻策,為廣大教會同工分享自己教會增長的經驗和心得。日前在紐約舉行的美東基督教教育大會上,信心聖經神學院院長、信心聖經教會主任郝繼華牧師,以反面教材入手分析了「攔阻教會增長的七大因素」,使在教會增長問題上遇到困難的牧者們對症下藥,以幫助教會健康成長。續 郝繼華牧師談「攔阻教會增長的七大因素」(一)、(二)五:「態度」決定教會的前途「『態度』的好壞對教會的發展亦是非常重要。」郝牧師說,因為沒有人喜歡去「態度」不好的教會。他又進一步指出教會的「態度」。首先,聚會要十分認真。比如,崇拜時間要準時,牧師走進聚會場所的時候要注意形象,不能以懶洋洋的狀態展現在會眾面前;招待同工也要認真嚴肅,不要談天說地。其次,會眾要有屬靈氣氛,而且要有熱情特別是對初來教會的人,讓他們感受到教會的愛和溫暖。倘若這些小節作不好,會給他人一個「不認真」的印象。六:缺乏儲備事奉人才談及攔阻教會增長的第六要素時,郝牧師說,教會如果缺乏儲備事奉人才,就勢必影響自身的增長。不少教會事奉的人來來去去總是那幾位老面孔,前後十年沒有太大變化,教會狀況是可想而知的。儲備事奉人才是教會的希望,直接影響教會的前途。因此教會要花大力氣培養年輕事奉人才,為教會增長儲備力量。關於這一點,郝牧師分享三點經驗:建立系統的門徒訓練、建立完整的訓練材料和路線,挖掘事奉者的恩賜。至於最後一點,他認為教會可大膽放手讓事奉者參與服事,不過也要樹立良好的監督、指導機制,不至於讓他們偏行己路。七:「合一」也要「向心」最後,郝牧師說教會不僅要合一,也要充滿向心力,沒有向心力的教會是絕對不能成長的。至於如何凝聚教會的向心力,郝牧師認為首先領袖們要檢查自己是否向心--對教會的委身,倘若連他們都缺乏對教會的委身,教會絕對不會有向心力。其次,信徒亦要絕對委身於教會。然而現今教會的困境是信徒對教會的委身程度不夠,委身的意識也比較弱。他們喜歡委身在團契、小組或工作上,卻忽視教會的委身。這亦是大家要改善的問題。另外,也要善於處理各樣的人際關係,比如發現他人犯錯誤時,要給予指明;明白人人要彼此尊重;人際關係遇到困難時,彼此要坦誠的溝通以排解誤會
攔阻教會增長的七大因素(二)
| |||||||||
|
攔阻教會增長的七大因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