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8日 星期二

基督教死亡觀

基督徒又應該如何看待死亡呢?基督徒對死亡的了解與他人有什麼不同呢?假如有一天醫生告訴我們,我們只剩下幾天可以活,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我們的死亡? 假如我們的親人只剩下幾天可以活,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們透過基督信仰去克服死亡的恐懼呢?

基督徒更必須要認真的想一想「死亡」的問題。

死亡到底是什麼? ... more

2008年3月16日 星期日

廉價恩典帶來教會的沒落

馬丁路德在祖家德國發起宗教改革運動後,德國信徒曾如第一個世紀使徒時代的信徒般同心禱告、讀經及讚美主,以致當年的德國教會得到大大的復興,全國得救人數天天增加,甚而挑旺整個歐洲教會的火熱心,使神國福音得到廣傳,惠及萬邦。可惜的是,今天的歐洲、今天的德國,基督徒已成為境內的少數份子。信徒人口年年大幅下降。宏偉的禮拜堂不再是主所稱為的「禱告的殿」,而只成為各地遊客前來觀光的旅遊勝地。英國更有不少荒廢多年的大教堂被回教團體收購改作回教寺。

為甚麼會如此?為甚麼教會人數會由盛而衰的凋零?為甚麼信徒生命會一蹶不振?  ...more

2008年3月14日 星期五

從基督徒社會運動觀點看公民社會

公民社會跟基督教的關係,主軸就在於「公共領域」。然而,現今許多神學家卻提醒我們,基督教在當代所面臨最大的危機就是它的隱私化。

※ 作為「公共事件」的基督教

基督教與公共領域之間的關係,是今日教會需要不斷思考的。今日普世教會盛行的思潮,我們稱之為公共神學(public theology),事實上這也是基督教當初開始發展時的主軸。在當時的社會處境中,基督教的傳播是一個「公共事件」(public event)。在《使徒行傳》26章26節,當保羅被當時加利利的「傀儡王」亞基帕(Agrippa)審問時,他提出的辯解:「相信每一件事王都注意到了,因為這些事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意思是說,你知道我們這個信仰,並不是發生在一個隱私的場所("this was not done in a corner",見NRSV)。確實,信仰不是發生在一個隱私的角落,基督教之所以會為人所知,是因為它發生在公共的領域。基督教的這個「公共」特質是了解教會的起源和發展的關鍵。事實上,作為一位宣揚「上帝國」信息的政治犯,耶穌就是以「猶太人的王」(約翰福音19:19~22)的叛亂罪名被起訴,被羅馬兵丁釘死在十字架上,他的死當然是一個公共、政治的事件。  ...more
 
 

2008年3月13日 星期四

愛神律法的人有大平安!

聖經說:「愛神律法的人一定會有大平安,什麼都不能使他們絆腳。」(詩一一九165)到底什麼是平安呢?這個經文中的「平安」是來自希伯來原文的「Shalom」,意思包含平靜、安靜、平安、經濟豐盛、身體健康、幸福、安全和完全。感謝父神,祂對平安的定義是何等地全面,而祂的智慧和慈愛是何等地偉大和周全!

那麼,為什麼聖經說:愛神律法的人會有大平安呢?我們到底要愛神的哪一種律法才會有大平安呢?而在新約時代的基督徒還需要守任何舊約的律法嗎?新約時代的基督徒仍然需要喜愛和遵守神的律法嗎? ...more

2008年3月9日 星期日

漫談心靈治療之道

古代希臘的學者派克底拉(hippocrates)曾經向操醫業的人說:「認識病者是何種人,比認識病人所患的病更重要。」這是一句深有意義的話。

美國的狄樂恩博士(Dr.Russell V. Delong)是一位著名的心靈治療學專家,他曾任某教會大學校長達十六年之久。在他所寫的《現代任心靈的疾病》一書中指出七種心靈病形成的原因。... more

長老教會的聖靈論

林鴻信博士

我開始唸神學時,靈恩運動對台灣的教會造成很大的衝擊,一方 面看見靈恩運動帶給教會極大的復興與改變。但另一方面也看見靈恩運動造成極大的混亂與困擾,所以我去德國做博士研究時,我希望綜合長老教會的傳統及聖靈論 來撰寫論文,也通過論文比較能確定在長老教會傳統裡對聖靈的瞭解,如何在廿世紀中發展, ...more

2008年3月7日 星期五

從神學角度看生命之始 挑戰「胚胎不是人」的迷思

有關墮胎的醫學倫理方面的爭論近年來非常激烈,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究竟胚胎算不算是人」。支持墮胎的pro-choice派,堅持「胚胎不是人」的説 法,並聲稱作爲婦女的應有權自由選擇生育與否;不贊成墮胎的pro-life派卻相信「胚胎也是活生生的人」,墮胎簡直等同「謀殺」,是不尊重生命的行 爲。

上週六(2月24日)舉行的首屆灣區華人教會生命研討會上,主辦機構路加傳道會的台灣總會執行委員兼擁有三一神學院生命倫理碩士的張立明醫生,以「人之初——胚胎算不算人?」為題,通過神學角度來證明人在母腹中的第一天已經賦予與神聯合的生命。 ...more